当前位置: 首页 > 专栏

电影的哪个环节最赚钱,你猜猜_今日讯

发布时间:2023-02-05 12:55:02 来源:澎湃新闻

袁敏

春节期间,看一场精彩的电影往往是很多人的选择,尤其是大导演、大制作、有情怀的电影,往往为人们津津乐道。


【资料图】

据国家电影局发布的统计数据,在1月21日至1月27日的2023年春节档期间,我国的电影票房达到了67.58亿元,同比增长了11.89%,电影市场的消费回暖似乎成为经济回暖的一个风向标。

钱是观众捧场的结果,这是投资完成之后市场检验的结果。想象一下,一位观众花费了数十元乃至上百元的电影票款,一部电影可能达到数十亿元的总票房,其中谁分到的最多?哪个环节赚得最多?

2023年1月24日,沈阳,市民进入电影院观看春节档电影。 视觉中国 图

从理论上看,一部电影的票房分成中,主要的利益相关方有:电影院、电影院线、影片发行方、影片投资方,等等。谁笑到最后,不见得谁都清楚。

首先是电影院,这是提供场所、观影感受、消费环境的第一关。通常情况下,电影院收取了观众的票款,然后按比例向院线支付分账款,貌似是最赚钱的一环。

其次是电影院线,在收到电影院上缴的院线分账款之后,会收取一定比例的院线管理费,然后向具有发行资格的公司比如中影数字或华夏电影支付剩余的票房分账款。

再次是华夏电影或中影数字。在统一归集了各院线上缴的票房分账款之后,它们会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继而向影片发行方分配剩余的票房分账款。

然后是影片发行方,在收到来自华夏电影或中影数字的票房分账款之后,会扣除发行的佣金以及宣发的费用之后,将剩余款项再分配给影片的投资方。

最后是影片的投资方,会根据各自的投资份额来收取和分配影片的投资回款。

你说还有导演、演员呢?对不起,那可能计入了电影的成本,属于制作环节。

你说哪个环节最赚钱?可能需要看具体的分账协议。原则上,电影的投资制作、发行、院线、影院各分一杯羹,具体的分账比例通常是各方协商确定的,有些公司则参与了整个价值链过程,相当于甘蔗从头吃到尾,更难分清哪个环节最赚钱。当然,政策也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比如国产的分账影片,投资方、制片公司与发行方原则上分账比例不低于净票房的43%;国产分账影片的分账比例为放映方一般不会超过分账票房的50%。

因此,从数据上看,放映方即影院的分账比例似乎最高。但收入和利润是两回事,虽然影院的分成比例可能最高,却不见得是赚钱最多的环节,原因在于还有很多的成本投入,比如院线的固定资产投资及其折旧、影院的工作人员工资及福利等等,以2022年上市的博纳影业为例,该公司此前一年的影院收入毛利不到2%。

以中国目前的票房冠军《长津湖》为例,数据显示总票房收入高达57.75亿元,这里面会涉及电影发展基金、特别营业税等,剩余部分大约91.7%的比例52.95亿元被称为“可分账票房”,其中电影院、院线、中影数字等在提留比例不等的分账款及发行代理费,给到电影制片方和发行方的比例大概在40%左右,即21.18亿元。

而根据《长津湖》的投资方博纳影业的数据显示,该部电影的投资金额为8.63亿元,截至2021年底的累计收入为21.66亿元,简单换算一下,投资回报率大概在251%,不可谓不高。

其实,这不算是最赚钱的电影。比如当年沈腾、马丽主演的《夏洛特烦恼》,据说原始投资5000万元,累计票房则达到了14.41亿元,数据显示制片方的分账款为5.58亿元,据此计算的投资回报超过了11倍。

作为做账的主体,《长津湖》电影的主要投资发行方是博纳影业。根据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博纳影业的收入有四个主要来源,分别是投资收入、发行收入、院线收入和影院收入。吃瓜群众同样可以猜一猜,这四块收入,哪一个模块最赚钱?

结果可能也会让你吃惊,是发行这一块。根据公司披露的2021年总体毛利率数据,投资业务为33.78%,发行为89.68%,院线是60.92%,影院是1.71%。你看,群众消费发生在影院,票款看似也给了影院,但毛利却最低,这是典型的“包子有肉不在褶上”。

把数据拆分开来看,公司披露的2021年数据显示,《长津湖》的投资成本是7.3亿元,投资收入为10.14亿元,毛利大概在2.84亿元,毛利率为27.99%,这个数据是低于公司投资业务的总体毛利率水平33.78%的,也低于以前年度的投资业务毛利率,据称主要是因为该影片的战争场面庞大、参与人员多、投资金额大。

投资业务的收入规模最大,但最赚钱的却是发行。数据显示《长津湖》的发行收入为6.34亿元,但毛利率达到100%,这主要得益于该影片取得了影史票房第一的佳绩,估计是发行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从而提升了发行业务的毛利率。

还有一个数据很有趣,公司2021年的影院业务毛利率是最低的。具体来看,影院业务又可以分为电影放映、影院卖品(比如矿泉水和爆米花)、广告及其他业务三块,其中电影放映亏损了1.15亿元,换句话说公司影院业务虽然略有盈余,但并不是靠电影放映赚的,而是靠影院的卖品以及广告收入等赚钱,这属于“羊毛出在猪身上”。

你看,表面上直接收钱的是影院,但电影放映业务本身居然收不抵支;价值链上最赚钱的貌似是电影投资,数据显示却是电影发行。当然,要让观众买账,要点在于把观众吸引到影院里来,这才有可能有后面的票房分账,而优质电影是其中的关键和基础。

对公司来说,拍一部优质电影并不容易。投入往往会耗费巨资,像《长津湖》这样的大制作,要保证艺术质量,需要七八亿元的原始投资,这对制作公司的资金实力和资金成本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此大的投入,需要票房超过20亿元才有可能盈利,这对发行同样构成极大的挑战,需要公司有一定的风险管控及承受能力。

有钱仅仅是必要条件。就一部具体的电影而言,你要立项,要关注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要聚焦可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影片是宣传价值观的,要符合观众的口味;要取得摄制许可,经过内容审查,获得《公映许可证》及发行许可;主创要有市场号召力,电影最好还有获奖记录,排片能够挤进国庆、春节这样的季节性档期,还要面对竞争对手、其他优质电影的强有力竞争等等,需要很强的管理能力。

回到会计上来,一部电影从制作、发行到放映会涉及不同的账务处理时点和会计账户。比如《长津湖》这样的电影,先要给一个投资的概算,比如7.5亿元,当资金到账时做账很简单,现金增加了7.5亿元,对应的是股东权益(投资方投入),或者是银行借款(债务融资)。

等到电影进入拍摄阶段,就可能会发生很多的支出,表面上看是电影的成本,但事实上会根据不同开支的性质列入到不同的会计账户中。比如制作的道具等,就计入了存货科目;预计的电影投资可能计入“预付制片款”,除此之外,可能还有预付投资分成款、预付宣传款、影院业务预付款等等;特殊情况下,公司还需要和导演、演员建立亲密的伙伴关系,为了加强与导演、演员的合作关系,公司会与他们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这些协议往往会约定在一定期限内开展影视业务合作,为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公司会根据协议规定预付这些人员一部分的合作款项,这就计入了“其他非流动资产”名下的预付电影合约款。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部电影从投资立项到影院放映,可能历时几个月到几年不等,在制片、发行、院线、影院各环节都不能掉链子。在正式放映之前,所有的开支会根据性质不同进入到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预付款、其他非流动资产科目。等到电影正式放映后,公司会根据全国电影票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票房统计数据以及约定的分账方式,来对电影票房的分账收入进行暂估入账,相应地再结转相应的电影成本,以准确地核算电影的盈亏。

做账相对简单,让电影乃至公司赚钱就相对难一些。一部电影赚钱可能有偶然性,让每部电影都有可观的利润就需要掌握背后的规律。当年迪士尼的CEO罗伯特·艾格,上任之后的最重要决策之一,是动用了74亿美元收购了乔布斯的皮克斯动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规律的一次探索。

据说,艾格将公司过去10年推出的一系列电影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发现在口碑上广受赞誉的影片一部也没有,而公司为了制作这些影片花费超过10亿美元,宣传上也下了很大功夫,但最终却损失了近4亿美元的成本;与此同时,皮克斯则打造出了一部接着一部的精品,在创意和票房上获得了双丰收。而管理人员所提供的品牌调查结果显示,在孩子不满12岁的母亲这个群体中,更多的人将皮克斯看作是“对家人有益”的品牌,相较而言,迪士尼落了下风。数据是能够说话的,当分析显示皮克斯远比迪士尼更受人喜爱,且两者之间的差距让迪士尼管理层望尘莫及的情况下,并购就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

《一生的旅程:迪士尼CEO自述》,罗伯特·艾格、乔尔·洛弗尔 著,靳婷婷 译,读客文化|文汇出版社2020版

电影靠什么赚钱?可能是大的环境,也可能是公司的品牌,还可能是某个导演、某个演员、某个题材等等。站在一个行业、一家公司、一部电影的角度上,需要对电影投资进行一些洞察,进而帮助电影公司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掌握规律,在价值链的不同环节进行恰当的资源配置,可能是电影公司提升盈利的路径之一。

关键词: 数据显示 一部电影 中影数字

Copyright   2015-2022 南极艺术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077823号-13   联系邮箱: 317 493 1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