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晒出我国矿产资源“家底” 矿业绿色发展取得
人民网北京12月3日电 (记者杨曦)矿产资源家底数据是基本国情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中
数字与普惠的有机结合,改变了普惠金融的行业面貌和经营模式,促进金融服务更广泛、更深入、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提高各类群体的金融可得性,不仅能从整体上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还可通过增加高质量产品供应、激发内需活力,促进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实践和认知,是科技进步和理念转变的结果,顺应了数字经济时代的脉动
(资料图片)
时代背景从来都是考察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变量,只有深刻洞察时代特征,才能准确把握时代脉动。从理论发展和实践演进看,普惠金融的核心内涵、实施路径和发展目标都经历了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当今世界正在由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快速演进,信息化的底层是数字,数字化技术赋予了普惠金融全新的时代价值和丰富内涵。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结合下的数字普惠金融既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完善了金融服务网络,又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风险和成本、提高了个体层面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个世界性难题,我国经历了艰难的探索过程。在政府端、银行端、企业端等各类主体的共同推动下,特别是在科技赋能、数字普惠金融模式的加持下,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正在得到逐步解决。商业银行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积极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不断完善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以建设银行为例,其结合“新一代”技术应用,探索评分卡评价方法,创新大数据信贷产品等,在持续的探索实践中,逐步总结形成了“批量化获客、精准化画像、自动化审批、智能化风控、综合化服务”的“五化”数字普惠金融模式。经过金融同业的共同努力,中国数字普惠金融行业标准正在形成,并走在了国际前列。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为59.7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23.6万亿元,同比增速达23.6%,较好地解决了金融排斥性问题,以保市场主体助力稳就业保民生。
数字普惠金融有几个特征和趋势。一是信息集成。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数据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对多源的数字化信息进行汇总集成,基于算法和模型将信息转化成信用,成为开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前提和基础。二是科技赋能。在系统基础设施和技术应用上下功夫,在企业级技术架构上集成主体、集成服务、集成工具和集成应用,才有了企业服务载体和依托,才能真正实现普惠金融的数字化。三是数据要素。推进数据要素的流动、流通和交易,让数据最大限度地发挥价值,促进形成数据要素市场,鼓励和支持包括银行在内的各方将数据作为资产来经营。四是平台化。以平台作为重要的模式支持,加强线上平台建设,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进而以开放银行方式,广泛连接形成整个社会服务的大生态体系。五是“三新结合”。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演变密切关联,根据创新创业主体和创新要素的变化趋势,持续地改进服务方式、服务手段和服务方法。
建设银行依托数字技术,升维促变、创新蓄能,积极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实践
建设银行扎实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持续丰富数字化、线上化服务供给,一方面突出普惠金融的科技属性,强化数据管理、创新科技应用、丰富服务供给,坚持开放共享、场景经营、平台获客的理念,不断提升客户体验和满意度;另一方面突出普惠金融的社会属性,推进经营下沉、延展服务边界、赋能各方主体,协同打造共建、共生、共荣的生态体系,拓展普惠金融覆盖面,提升普惠金融发展实效,成为普惠金融供给总量最大的金融机构。
以数据增信开展主动客户洞察。过去,银行习惯性地关注企业财务报表、抵质押物,财务信息不健全、资产积累不充分的小微企业被传统金融拒之门外。建设银行创新性地将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整合小微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生活中积累的海量数据,“不看砖头看专利”,对基本信息、信用信息、经营结算信息交叉验证,基于数据、模型和算法,实现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全新评价。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重构、银行信贷流程重塑,解决长尾客群的用信、增信难题。
以线上产品创新服务供给体系。针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涉农客户、供应链上下游客户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研发“小微快贷”“个人经营快贷”“裕农快贷”“善贷”等标准化、定制化产品体系。面向零售烟酒糖茶、专精特新、货车司机、交通物流等重点领域和下沉市场,交付更多产品。按照客群、场景以及额度、期限、担保方式等维度分类抽象成标准化、模块化的元部件,根据客群特定和业务需要快速组装定制化产品,并根据客户行为敏捷迭代。新模式产品累计为370万户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支持超9万亿元,信用贷款客户占比约60%。畅通产业链循环,深入触达链条末梢小微企业,2022年末,供应链“建行e贷”小微企业融资余额达2844亿元。
以平台运营推动市场触达扩面提效。秉承开放共享原则,建设银行在同业机构中首家创新推出“惠懂你”手机移动端融资及综合服务平台,突破物理空间和时间限制,支持掌上指尖便捷办理,推动资金迅速直达企业,实现无接触7×24小时服务。自2018年9月面市至今,已迭代多个版本,优化多维产品布局,升级信贷作业全旅程、全品类服务,持续优化业务功能和服务体验。同时,聚焦经营成长需求,提供财务管理、物流服务、法律服务等综合服务,新增5大模块26项综合金融功能,上线7大品类32项公共服务,拓展高频场景服务。截至2022年末,“惠懂你”平台访问量达2.08亿次,认证客户近900万户,授信金额突破1.6万亿元。
以场景拓维实现广泛生态赋能。在供给侧破解融资难题的基础上,建设银行主动搭建共享赋能的生态体系,既从企业生存发展的角度以高效金融服务助其经营致富,又从企业成长和市场长期繁荣的角度提供高质量综合服务,积极推动“大普惠、新普惠”。建设“劳动者港湾”,提供便民服务,让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等劳动者可以在网点歇歇脚、喝喝水;服务科创企业,建立“创业者港湾”,为科创企业、创投公司、科研院校、孵化机构等创新创业者提供创业孵化、信贷融资、创投服务、辅助培训、产业对接等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推进金融启蒙,提供以经济金融知识为主的培训学习服务,“金智惠民”工程荣获全国总工会“互联网+普惠服务”最具影响力平台奖;助力乡村振兴,拓展“裕农通”村口服务生态,广泛连接乡村社会资源,与村委会、村口超市、卫生诊所等,合作共建普惠金融服务点,为村民提供基础性金融服务,把银行“窗口”搬到“村口”。2022年末,“裕农通”服务点服务农户5200万户,当年累计办理各类交易4.1亿笔。此外,建设银行还谋求发展合力,推动产学研跨界协同。研究发布普惠金融蓝皮书、建行·新华普惠指数,全面刻画小微企业运营态势与普惠金融发展状况,已发布19期,累计阅读量超9500万。
以智能风控带动业务持续健康发展。小微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弱,缺乏有效信用记录,风险状况难以有效评估。建设银行实施风险主动管理、过程管理和预期管理,通过将关键动作及管理要求纳入系统自动控制,减少人为干预,规避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建立企业级底线排查拒险、智能反欺诈阻断排险、场景模型选客识险、多维额度管理控险、监测预警避险、催收处置化险等“六位一体”风险管控体系。在此基础上,完善普惠金融协同风险管理机制,持续开展重点机构、行业、产品质量监测。结合市场及客户变化情况,优化迭代小微企业评分卡、反欺诈模型、预警及催收管理工具等,提升风险管控水平。近年来,普惠金融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切实做到了有情怀、有能力、可持续。
提升数字普惠金融能力,仍需多方发力,加强各类参与主体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政策保障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体系正在形成金融供给主体不断丰富、金融科技持续赋能、制度保障不断健全的全方位发展格局,数字化、线上化、生态化经营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唯有敞开胸襟、坚定探索、快速行动、稳步推进,才能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丰富数据要素供给。数据要素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关键,除了企业数据外,还需要广泛连接政府及第三方信息平台,持续引入公共数据,搭建国家级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形成数字化生态共同体。同时,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国家近年来大力提倡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重视发展“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一方面能帮助中小企业提升智能化生产效率和新技术研发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全产业链协同,进而延链、补链、固链、强链,提升制造业、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还可以帮助银行获取更丰富的生产数据补充信用评价和授信判断。
加强金融科技应用。金融科技应用还有几个方面需要加强。一是依托金融科技推动数字普惠业务架构的优化,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化渠道、物联网等技术工具来降低整体运营成本,从全流程赋能营销、信贷和风控等多环节。二是构建场景金融,运用开放银行技术,将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无缝嵌入合作伙伴场景中,以交易触发金融服务需求。三是金融科技技术输出共享,大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公司可以共建数字化生态,深化技术合作推进创新。
完善多元化数字普惠供给体系。不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激发普惠金融相关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银行业应加强数字化运营,持续推进线上改造和下沉服务,同时发挥线下网点优势,线上、线下联动,为中小企业提供便捷、综合的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机构应找准在普惠金融中的定位,利用科技力量、平台优势、灵活机制形成有益的互补。此外,保险、信托、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应积极参与到数字普惠金融的供给中,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优化社会信用与消费者保护体系。充实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全面、客观记录个人社会信用活动,加强财税、工商、监管等部门联动,推动政府开放公共数据,鼓励金融机构依法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防欺诈、反欺诈防线,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普惠金融信用体系。此外,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承受着客户隐私泄露的沉重代价。防范和管控隐私泄露风险,一方面要严厉打击泄露客户信息违法性行为,强化监督管理,提高违法成本;另一方面要探索建立数据安全闭环管理,加强物理环境、系统架构等技术层面的设计,在制度层面对数据进行分层分级管理,杜绝客户数据信息泄露和滥用。
普惠金融发展离不开广大金融机构积聚智慧、开拓创新,离不开全社会积极参与、凝聚共识、携手共进。希望金融机构继续坚守人民立场、坚定责任担当,慎终如始、再接再厉,以数字科技提高普惠金融服务能力,促进实现金融权利的机会平等、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金融服务的应享尽享,共同扎实推进普惠金融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中国建设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
副总经理
(银行家杂志)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南极艺术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077823号-13 联系邮箱: 317 493 128@qq.com